|
程占功
作者按語:1992年春天,我在北京修改10集電視連續劇《黃河魂》劇本期間,訪問了時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張秀山同志,同年6月14日的《鄭州晚報》發表了該訪問記,F將此稿放在這里。
一個風和日暖的上午,我按約定時間,來到北京木樨地一棟高層公寓,乘電梯上到6樓,叩開中顧委委員張秀山的家門。
張秀山是陜西神木人,早年參加革命,時年已81歲高齡,曾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,五十年代行政級別定為四級,時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。
張秀山曾在“群眾領袖,民族英雄”劉志丹直接領導下工作過,對劉志丹有很深的了解。他說,劉志丹是陜北人民的優秀兒子,是中國革命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的陜北、陜甘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之一,為中國革命赴湯蹈火,奮斗終生,建立了不朽的功勛。他的精神和品格,永遠值得弘揚光大。張秀山同志還講了劉志丹的一些往事,尤其對志丹同志清正廉潔,一塵不染,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的優良作風推崇備至。
張秀山同志在劉志丹精神和品格影響下,在幾十年漫長的革命生涯中,始終保持了一個紅軍老戰士的本色。說起來,也許讓人難以置信。他的一個兒子及兒媳婦在沈 陽一家工廠當工人多年,而且住房困難。張秀山曾在遼寧工作過較長時間,不能說沒有“熟人”。兒子、兒媳也希望父母能說句話,幫他們改善一下工作和生活條 件。張秀山同志卻語重心長地勸導他們,要把自己看作是老百姓的子女,好好工作,不要依靠父母。兒子及兒媳終于理解了父親,便無怨言地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 作,都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。
在我們交談中,張老的夫人、78歲的程帆同志熱情地向我介紹了張老的一些事情。如,近年來,張老不顧年事已高,和伍修權等同志參加了《遼沈戰役》一書的領 導和編審工作,這部百萬字的書稿,張老認真、仔細地審閱了好幾遍,以至累倒在病床上。程帆同志還把這部已出版的、分上下兩冊裝訂的精裝本拿到會客室讓我翻閱,而對這部浩瀚巨著,我對為它付出心血和辛勞的作者、編審者肅然起敬。
不覺已過去了兩個小時,我起身告辭,張老夫婦和他們的小女兒執意留我共進午餐。
臨別時,我衷心祝愿兩位老人家健康長壽。
原載1992年6月14日《鄭州晚報》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