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藝心傳丨拂梭千年:蘇州緙絲書法
上一期“匠藝心傳”中,我們介紹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南宋緙絲花鳥畫,那么你是否注意到,除了精美的各類緙絲畫,我們的展廳內還有這樣一件緙絲書法作品?今天,就讓我們走近緙絲作品的另一大門類——緙絲書法。
緙絲書法是指以純文字作品為粉本的緙絲作品,一般以摹緙佛經、名人名家的書法作品為主。宋代的緙絲書法作品,據《石渠寶笈》著錄,有《米芾臨帖卷》《米芾書唐詩卷》《司馬光家訓軸》和《朱熹書七言詩軸》等,這些作品與緙絲繪畫相比,數量極少,且篇幅都不大,一般為十幾字至幾十字。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至元、明時期!睹氐钪榱帧芳啊妒䦟汅拧分浀乃卧鲿r期緙絲作品共106件,其中書法作品僅13件。究其原因,是因為緙絲技法的最大長處在于“通經斷緯”。用緙絲工藝來織作色彩豐富多變的繪畫作品,能夠最大程度地用其所長。從流傳至今的緙絲作品中也可以看到,緙絲畫的題材大多選取工筆花鳥、山水一類適宜用緙絲技法表現的作品。而書法作品色調單一,筆勢多變,又多豎筆,緙絲工藝的長處無從顯現。因此用緙絲織作書法作品,在歷史上并不常見。但這種局面在清高宗時期發生了轉變,出現了一大批緙絲書法長卷,這與乾隆皇帝本人的愛好是密切相關的,F存乾隆御筆緙絲書法,多是在素地上用黑或藍色絲線緙字,以行書為主,筆法溫潤遒勁,緙織精致細密。
此外,在繪畫類緙絲作品中,雖然沒有將文字作為主題進行表現,但我國古代詩書畫印相結合的文化傳統,使得我們也能在緙絲繪畫作品中看到文字的元素。如元代緙絲《雙喜圖》,完全是繪畫、書法、篆刻與緙絲技術相結合的精品。類似的作品還有明代吳圻所作《沈周蟠桃仙軸》。作品中除有稿本中的一切元素外,作者還增織了自己的姓名和印章。
在中國緙絲書法的發展中,防豎縫技法和劈絲拼線技法的產生發展,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。此外,各個時期書畫作品的藝術風格,也深刻影響了緙織文字在緙絲中的地位和作用。 大師說: 在決定摹緙《寒食帖》之前那段時間,我媽媽(馬惠娟)正好看了蘇東坡傳。對蘇東坡的為人,還有那種豁達的心態,各方面都受其感染。所以想要做一個蘇東坡的作品。在具體的選擇中,也是有很多考慮。也有想過要不要摹緙他的畫作,但是他的存世畫作比較少,沒有選到特別適合的,所以我們還是選定了書法作品。而且蘇東坡本身也是能夠體現宋代書法“尚意”風格的,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。
這幅《寒食帖》被稱為“天下第三行書”。當時整個的創作過程,其實難度不是特別大。因為書法相比繪畫,沒有中間的那些色階、色彩的變化。主要的重點就在于把握書法的筆勢,把運筆的那種流暢度給表現出來。同時要關注其變化細節,像這幅作品中的飛白牽絲引帶,也運用了合花線和短戧進行恰當的表現。
所以說在制作中算是一氣呵成,在這個創作過程中也體會了一下,蘇東坡當時那種走筆龍蛇、酣暢淋漓的感覺。 (以上內容由肖鋒口述、吳文化博物館整理編輯) 知識延伸: 搭梭:在緙絲書法作品中,搭梭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技法。搭梭技術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。緙絲作品中,兩種不同顏色的花紋邊緣碰到垂直線,因雙方不相交而產生斷痕。搭梭正是為了彌補這種情況而采用的補救辦法,即在斷縫處每隔一定距離處,讓兩邊的色緯相互搭繞一次,繞過對方色區內的一根經絲,以免豎縫過長,形成破口。隨著防豎縫技法的不斷改進,也促進了緙絲書法的產生發展。 特展信息 展覽時間:2022年9月18日-2022年11月20日 展覽地點:吳文化博物館二樓吳頌展廳 |